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师生创新创业教育参与积极性显著增强。
——积极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成立创新创业中心、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处)、实验室管理处、校团委等多部门联动的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院系级、班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校—院—班三级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石油化工、先进制造、化石能源、双碳发展等重点学科领域为抓手,建基地树样板、定岗位促协创、抓课程固根基、强师资优结构、推政策释活力、强实践练能力为驱动,构建“教—练—赛—提”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赋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了“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校级双创基地+学院特色基地”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体系,与中国石油集团、延长石油集团等国有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深化校企、校地合作。2022年获批陕西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目前拥有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基地27个,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基地共11个,包括电子创新基地、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基地、面向工程应用的焊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广州粤嵌通信联合共建国家级众创空间等。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全阶段。坚持普及性与针对性结合、大众化与个性化结合、基础与进阶结合原则,构建“金字塔”式——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全校学生开展普适性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设立《创业基础》、《创新思维》等4.5学分必修课程。针对基础扎实、创新创业意愿强烈、学有余力学生,在第二课堂设置“创新创业”模块,并积极搭建新工科、新文科专创教育示范平台,联合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搭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家工作室,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专创教育融合,开展产教研学用一体化教育培养实践。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重难点问题,组织专业讲师团队举办创新思维培训、创业专题系列培训,创新创业大赛解读等培训课程,累计授课53次,受众师生超1万人。同时,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培育,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精品实践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从职称评审、工作量计算、学生建立弹性学制、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等多角度健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奖励激励机制。
——专创融合教育稳步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学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构建学校五育创新创业人才平台。获批焊接检验与质量控制、过程装备创新与实践训练等3门省级创新创业类课程。近三年,累计参加创新创业师资能力提升培训教师47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学校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学生人数超3万人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西石大创〔2022〕217号)、《西安石油大学职称评审暂行实施办法》(西石大人〔2023〕143号)、《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西石大实﹝2020﹞213号)等政策发布保障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积极性与有效性。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参与积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显著。以创新创业工位申请、创新创业工作室项目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为资源保障,以推行科技训练、学科竞赛获得综合素质学分,在研究生推免与综合测评中凸显创新创业成果等办法为参与动力,同时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先锋人物选树、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创新创业大讲堂等主题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近三年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本科生人数分别为8038人次、11225人次、15993人次,分别占在校生人数的47.9%、65.86%、91.57%,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断提升。

充分利用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三年获批406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累计公开发表论文318篇,授权专利48项,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学生数呈现显著增长态势。近三年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金奖4项、银奖14项和铜奖48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腾科技——石油生产护航师》《“锦苔”绽放》《如何让石头“发光”——一种温差发电系统》分别入选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及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改革成果项目展示板块。地质工程专业阮勇淇创新创业事迹荣获地质学第七届张伯声奖大学生特等奖,石油工程专业梁欢创新创业事迹荣获“陕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刚果(布)国际留学生乔尔创办Kotanga职业技术学校,提供了刚果(布)学生学习汉语、增强职业能力的交流平台,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和认可。


